勇士大名单基本确定13人(年少不识杜子美,再读已然不惑身)

综合体育

视频加载中...

年少不识杜子美 再读已然不惑身

——西政学子心中的杜甫


【编者按】 7月2日,“清风明月读书群”线下交流活动在“诗圣”杜甫故里——河南巩义举行。很荣幸邀请到80高龄、有“活着的杜甫”之称的闫兴业老师做了精彩报告,82级李明冬、92级周登高、00级李子聿等9名西政学子围绕“我心中的杜甫”主题先后发言。为如实记录这一思想和精神盛宴,我们将发言交流文稿略做梳理汇总,致敬我们心中的杜甫,也敬请朋友们批评指正。


发言人名单(依发言顺序排列):

郭小瑞 刑侦学院2002级 河南司法警院

赵晓明 法硕2008研 河南辰文律师事务所

石凌雁 1999级校友 郑州航院

李明冬 法律专业1982级 河南省司法厅

宋继林2005级本科 汇融资产

韩明亮 民商法学院2002级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刘薇薇 2007级研究生 河南韬涵律师事务所

周登高 1992级本科 巩义市人民法院

李子聿 法一系2000级 河南省纪委


01

一个人的史诗

年少不识杜子美,再读已然不惑身

郭瑞

为了这次读书交流,我特意查了一些资料,偶然看到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写于1944年的一篇关于杜甫的小文。

从小到大,从课本上读到不少关于杜甫的诗,只道他是诗圣,只知道他经历了安史之乱,去成都游玩时,也去过当地著名景点——杜甫草堂,但从未想到在读诗的时候,把一个人的一生拉长,放进历史的角度去体会其中的情感,早知他命运多舛,却不想竟是如此艰难。

于是我感觉到自己的局限,想起前几日跟几位师姐师妹说起来某一部小说,我说我一直读不下去这本书,这本书充满了历史的局限性,李琳师姐说,她说她觉得作者一定有时代的局限性,但作品不是,她觉得当下困顿的人也可以看看这个,这是专属于小人物的英雄主义,它倡导的是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一尺见方里活出勇气和骨气。

我于是想,在这之前,我真正读懂了杜甫么?泱泱华夏千年,既有“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范进中举式的喜悦,更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饱经沧桑的沉重的喜悦,我自问,能真正想象到那种感受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我真正能体会那种国破家亡的悲伤,能感受到“三吏三别”字字泣血的文字中,看到普通老百姓的血泪么?我觉得我还不能。

所以,在真正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之后,知道他自幼丧母,由姑姑抚养长大,姑姑给了他足够的爱,长大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历四方,增长见识,中年时因为奸臣当道,举仕不地,报国无门,晚年又逢安史之乱,半生流浪,颠沛流离。

再读他的诗,心情就再也欢快不起来了,那个“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是杜甫,那个“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的也是杜甫。此时的我,才顿觉,看到了一个一辈子艰难困苦、忧国忧民的杜甫,才顿觉,读到的不仅仅是格律工整,朗朗上口的优美文字,而是一部用个人视角书写的历史,在这部历史里,他用诗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忠实的记录他的时代,在数载的看不到尽头的颠沛流离中,他看到的、听到的和体会到的,小人物们的命运,彰显出他作为一个贫穷的知识分子的精神之伟大,而正是这样的精神和格局,超越了他的时代,让一千年后的我们,继续从诗句中,汲取精神力量。

我们的历史书,有太多的帝王的视角了,杜甫一届穷鬼,一个在时代的夹缝中艰难生存的人,在帝王的史书中,如蝼蚁一样的存在,却能被后世赋予“圣”这个至高的称谓,甚至在一千多年之后,仍然被我们所铭记,在这里讨论,是他伟大的人格和精神,超越了时代,与我们相遇,提醒我们,作为小人物中稍稍有点小知识的人,应有的那份情怀与自觉。

杜甫的家国情怀,家是谁的家?国又是谁的国?据说曾有一位美国诗人讲杜甫誉为中国的荷马,在这次读书会之前,我可能觉得言过其实,然而真正走进杜甫故里,了解了杜甫,再细品他的文字后,我对这个评价深深的认同,杜甫一生写诗千首,流传于世的有一千四百多首,详详尽尽的记录了唐朝生活的方方面面,记录了人类一段滂沱的历史中老百姓的悲欢离合,这部史诗里,有他的家,亦有他的国,他笔下的时空,也是我们这个苦难深重的民族曾经最真实的样子。

死去的终将死去,腐朽的即使刻入石碑,也会终将腐朽,惟杜诗穿越千年而依然鲜活,那是一个人的史诗,更是中华民族的史诗,是每一个国人应当铭记的历史。

读史明智,珍惜现在,努力向前!


02

我心中的杜甫

年少不识杜子美,再读已然不惑身

赵晓明

关于杜甫的诗书阅读的不多也不全,仅从两点与各位分享:

一、杜甫一生的抱负和理想虽然未能实现,但是爱国情怀非常浓厚,记录了很多现实的画面,对比现在社会的现状,典型意义在于:看到现实的问题,尤其有争议或者敏感的话题时,是勇敢地说出来还是“明哲保身”地进行回避?杜甫一生虽然是很凄惨或者说是一生不得志,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仍然抱着爱国情怀就这些现实问题予以批判,记录。

相比较眼下,一些特别突出的社会问题,特别需要发声支援或者是引起重视改变的情况下,反而没有人发声,或者是象征性地说几句,目的很明显是为了保护自己。这些人被称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比杜甫大诗人的情怀和担当,显得特别明显。

通过读诗,深入地了解杜甫为什么被称为“现实主义诗人”,对我们的启发在于:我们在面临一些问题时,可以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一些弱势群体或者是社会不公现象发声,只有这样,才是真的爱国,正因为爱之深,才会指出问题,希望改善之后,国家变得更好。

二、“爱满溢”支撑了杜甫一生的抱负和抗挫折能力。杜甫的童年是相对轻松的,更是充满了爱。虽然其母亲早逝,但是其姑母对他的关爱撑起了他的整个人生。尤其是站在女性的视角,对此感触特别深。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的灵魂总结就是一个人的成年如何,取决于其有个什么样的童年?这点在杜甫身上也有体现。


03

不“摆烂”、也不“躺平”的杜甫

年少不识杜子美,再读已然不惑身

石凌雁

杜甫可以说是语文课本里的男人,他在语文教材里的分量举足轻重。为了更多地了解杜甫,我恶补了纪录片《千古风流人物》,在这个纪录片中,杜甫足足拍了6集,李白也只有4集。可见杜甫的分量,非常有排面,也难怪被国内外学者称为中国诗人第一人。

杜甫年少时期可以说是意气风发,非常自信,经常出入高门大户,裘马清狂。不过很可惜,杜甫求官仕途之路非常不顺利。但是他却一直心系百姓,忧国忧民。可以说,一直到死都操心黎民百姓。杜甫的后期生活颠沛流离,但是他却没有退缩,没有怨天尤人。不管遇到了什么挫折,也不“摆烂”,不“躺平”。更重要的是,杜甫胸襟开阔。而且尤为难得的是,他虽然屡次受挫,却没有心胸狭隘,没有愤世嫉俗,诗歌中只见悲天悯人的悲愤感。

所以他才能写出胸襟开阔的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也能写出“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些悲壮的词句。

年轻的时候,其实不太懂杜甫,很多他的惨兮兮的诗,也都是死记硬背,谈不上喜欢,“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尽管知道他是诗圣,但也没觉得“圣”在何处,知道他是现实主义诗人,但是其实不懂现实主义是啥意思。有了阅历之后才发现,杜甫的诗读起来让人有泪流满面的感觉。我想,在以后闲暇的日子里,要把没看完的《叶嘉莹说杜甫诗》读完,也算是补上年轻时缺失的功课。


04

千秋万岁名 寂寞身后事

年少不识杜子美,再读已然不惑身

李明冬

杜甫是唐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圣,是大唐盛世浩瀚诗词星空中最耀眼的明星,对杜甫的认知犹如美酒佳酿,时间愈久愈美味、愈醇厚!

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中“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用到杜甫身上也恰如其分。杜甫的一生虽漂泊流离、坎坷愁苦,诗词沉郁顿挫,却始终在演绎“以家国为生命,以民生为己任”的愛国情怀,践行着古代士子兼济天下情操与心胸:

——悲天悯人的情怀。在动荡不安的战争年代,他用“三吏”“三别”,记录了“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体现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词中,自己身处“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贫困交加的窘境,却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达了诗人关心民间疾苦的博大胸怀、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忠君治国的雄心抱负。杜甫困守长安十年期间求人援引诗作《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表达“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政治理想,也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目睹长安城萧条衰落,写下《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表达了国破家亡之时感时伤怀、忧国思亲的愁绪。逃离叛军的囚禁,第一时间没有想到与妻儿团聚,而是跋山涉水找到唐肃宗,拥护支持新皇帝执政,表达希望在治国理政上施展才华、为国出力的愿望。

——鞭挞权贵的勇气。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中央弱势,各地藩镇拥兵自重,目无朝廷,杜甫《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一语双关,批评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的僭越之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满壑”,揭露唐王朝太平盛世之下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社会不公现象,反映了诗人对存在社会问题的隐忧与担心。

——关注国事眷恋故土。蛰居川西期间,远离战乱,浣花溪畔、田园之间,难得过上几年相对稳定的生活,但仍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听到官军收复郑州、洛阳、汴梁等失地后,欣喜之余写下了《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下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表达诗人对国家即将安定的喜悦之情及对收拾行装、立马回家的急迫心情。从中能够深深感受到诗人扑面而来的浓烈爱国情怀、高尚精神境界及漂泊离人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之情。

诗人杜甫的生平和诗词,使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感受到无穷尽的家国情怀,领略到真正的人生意义。身处百年未有大变局时代中人,应不为名利所驱,找准位置,以螺丝钉的心态,努力工作、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做心怀天下的人、对社会发展有益的人,成为有情怀的人!


05

在周期的桎枯中活出精彩的自己

年少不识杜子美,再读已然不惑身

宋继林

一直感觉圣人就是高高在上的存在,像神一样,遥不可及,就像诗圣杜甫,感觉离我们很遥远,对他的印象仅仅停留在教科书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等。但当我为了准备这次活动,查阅一些资料,了解杜甫所处的时代,把杜甫还原成一个在他所处大时代背景中的真真切切的人后,一个鲜活立体的杜甫便跃然纸上。

古人把六十年作为一个甲子,六十年就是一个轮回和周期,古人的寿命也是六十年左右。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也以六十年的时间维度作为一个经济周期,任何一个周期要经历回升、繁荣、衰退、萧条。人生也是如此,每个人的人生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壮年、老年的周期变化。

杜甫出生于712年,770年去世,享年59岁,杜甫的一生也接近一个甲子周期。但杜甫在不到60年人生当中,经历了时代背景的重大转变,前30年生逢盛世,43岁之前社会稳定,生活安逸;43岁以后经历安史之乱动荡,颠沛流离。杜甫的一生,是强烈落差的一生,极富有冲击力。

杜甫自小家庭优渥,少时聪敏,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壮游》,766年回忆);青少年无忧无虑,欢乐玩闹,“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百忧集行》,761年回忆)。731年,20岁时游历南京、苏州,用了四年时间。735年,24岁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虽然不中,但依然乐观豁达,于736年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展现豪迈气概,并开启漫游生活。746年,35岁第二次科举失败失败。748年,37岁时,有志于报效朝廷,写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前半生一番风顺,诗词中多展现自己的才情、乐观豁达性格以及出世为国为民的抱负。

755年末至763年初,长达九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四分五裂,无数人在叛乱中失去生命,无数家庭在战乱中流离失所。杜甫的生活轨迹及诗句风格也因此发生重大的改变。755年,杜甫在43岁时儿子饿死,悲愤之下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控诉社会对普通老百姓的黑暗不公。757年,45岁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战火已让山河破碎,百姓生活水深火热,经历盛世的杜甫充满无限惋惜。759年,辞官来到成都,并于760年,48岁时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满腔抱负无法施展,叛乱何时才能平定。763年,唐军打胜仗时写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769年,在去世前一年写下“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人生最后时刻继续为民请愿,忧国忧民,心系苍生。后半生诗句主要记载百姓的真实生活,奠定后世“诗史”的历史地位。

正如我们现在说的,时代的一粒沙,落在普通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那么时代的重大变动,对于身处所有人来说,也都是无法逾越的天堑,只能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之下沉浮。纵观杜甫的一生,青少年无忧无虑,中年经历大时代转折,晚年颠沛流离经历过的美好全部被打碎,人生的四季犹如过山车。但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杜甫都能保持一颗本心,活出自我。年轻时尽情展现自己的才情抱负,年老时尽全力为民发声为国家统一呼喊。

通过阅读杜甫,从杜甫的文字世界汲取营养,学习面对人生的态度,明白在不同的年龄去怎么面对顺境和逆境。在年轻时,不骄不躁不气馁;在年老时,不哀不愁不抱怨。不管顺境还是逆境,多一份共情。


06

对杜甫家国情怀的一点感悟

年少不识杜子美,再读已然不惑身

韩明亮

从杜甫的诗词中我们能够真切的读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国家民族的深情、对贪官污吏的憎恨和对劳苦大众的悲悯,这些都是杜甫家国情怀的具体体现。而杜甫之所以获得诗圣的称号,是因为的诗词是真实的文字,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因此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就是“真实”。

一是要真情实意。从杜甫的诗中,我们能感受到他的情真意切。杜甫在表达他的这份感情时并没有从家国情怀这样的高度和目的出发,并不具有功利性,而是遵从他的本心,这是一种真实的文化自觉。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我们同样需要这份真实,要忠于本心,回归本源。

我们热爱生活,是因为我们每天能够沐浴阳光,享受亲情,能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仅仅是为了实现财务自由、住大房子。

我们努力工作,是因为我们希望通过工作为社会的发展尽一份力,而并不局限于个人进步、职级晋升和收获名利。

我们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并不是非要他们成龙成凤,而是应当做好一个真正的人。正所谓“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我们的身边,登高师兄就是很好的榜样,从他的微信朋友圈里我们能感受到真实的正能量,无论是工作成果的分享,还是家庭亲情的眷恋,抑或是强身健体的坚持,还有对周屹的教育有方,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追逐的光。在这个喧嚣和繁华的时代,我们可以多一些本真,多一些平静,多一些真实。

二是要求真务实。正如主持人丁香老师所讲,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进入门里是家,推开门外是国,家国情怀实际上是一种推己及人的共情心理的体现。家国情怀很大,但家国情怀也可以很小很具体,它最终体现在我们的实际行动上。

虽然我们可能达不到李子聿师兄的能力水平,通过文字发声为家乡农村的社会治理带来巨变,为父老乡亲造福,但是我们都有自己的工作岗位,同样可以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自己的努力。我们是不是可以适当地少谈论一些主义,多解决一些问题。

我们从事文字材料工作,虽然所写文字会受制于各种要求,但是如果能够在这之外对基层工作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多多关注基层的现实问题,同样会受到基层同志的欢迎。

我们从事司法办案工作,虽然要服从各种绩效考核指标的指挥,但是在具体的案件中,我们更要真正地站在当事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真正地化解矛盾纠纷,甚至在开庭和接听当事人电话时多一些耐心和倾听这样的细微小节,同样能够表达我们的家国情怀。


07

我心中的杜甫——诗行合一的伟大诗人

年少不识杜子美,再读已然不惑身

刘薇薇

我们从杜诗中总能读到诗人心系苍生、胸怀天下的气势,这些文字让我们能够想象诗人应当是一位豪气干云、铁骨铮铮、敢于直言的人,今天我想聊一聊,从杜甫几件生平事件中感受到诗人诗行合一、知行合一的品德,这也是杜甫为什么被称为“圣”的原因之一。

第一件事是杜甫第一次进士科考试落榜。

我们都知道杜甫在少年时代经京兆推荐参加全国进士科考试时落榜,但是落榜的具体原因,无从考据。

在洪业的《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一书中,作者从杜甫的诗文中找到一些痕迹,他认为,“杜甫集子的三十二篇散文,在一些思想和形式上都充满活力,同时也有因为尝试而显得不够流畅、过于枯涩的问题”。同时在诗歌方面,“虽然杜甫的诗歌变化多方,格律森严,用事精准,但是他的大部分诗歌缺乏那些易受欢迎的通俗特质——简单的措辞,流畅的意思,迅疾的节奏”。“杜甫广泛的阅读经验也助长了他使用隐晦典故的习惯,有许多诗行径过上千年的博学之士的努力也仍未能被读解”。

作者推测,在科考时,恐怕杜甫坚持了自己想说的和擅长写的,而没有写主考官能够理解和愿意阅读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杜甫的成败就必须取决于他的主考官是不是碰巧有学识,并且愿意耐下性子去评判他所写的诗赋”。

如果洪业所推断为真,我们可以看到年轻的杜甫就是一位敢于坚持自我,不因考试需要而摧眉折腰的人。当然,这可以理解为年少轻狂,不识时务。可是下面两件事,却恰恰是在他已经“知时务”的情况下而仍然不“识时务”的典型事例。

第二件事是在李白入狱时为其辩护。

我们都知道,在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之后,曾在游历期间,遇到科考不中的杜甫和做官无门的高适,一段同行经历让三个失意的才子结下了深刻的友谊。“安史之乱”时,三人都怀着报效国家的理想,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政治上不够成熟的李白投奔了永王李璘,后永王被认定为“叛军”,而高适当时恰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参与平叛,李白为高适的手下所擒入狱。心高气傲的李白此时不得不四处求救,特意于狱中写了一首题为《送张秀才谒高中丞》的诗递交高适,希望高适能够伸出援手。但是高适对此事没有任何回应,甚至在李白的妻子登门拜访时,也选择闭门不见。

我们在此不去评判高适的对错,为了一位多年不见的朋友,影响自己的仕途,孰轻孰重,高适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而此时的杜甫正身陷叛军盘踞的长安城中,在投效肃宗的路上一度为叛军所擒。等到惊魂甫定,得到李白消息,杜甫便站出来,为李白辩驳和解释,他说“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虽然这时候我们不确定杜甫的意见能否“上达天听”,但是“叛军”一词的敏感度,我想杜甫是能够意识到的,与反叛之人相交,也是有可能给自己带来抹不去的污点的。但是在这件事情上,杜甫坚定地选择了友情的一边。

第三件事是在房琯事件中杜甫的挺身直谏。

在“安史之乱”时,李白选择接受永王的招揽,高适选择了玄宗,而杜甫选择不惜流亡、被擒,毅然选择投效肃宗。可以说明杜甫是有一定的政治敏感度的,在历史的岔路口作出了现在看来正确的选择。

公元757年,杜甫来到凤翔谒见肃宗,朝廷激赏他的孤忠,任命为左拾遗(谏官)。左拾遗虽说是一个从八品的小官,但在皇帝、宰相身边,接近最高权力中心,对于仕途的发展,极为有利。

刚上任不久,便适逢肃宗以“琴师受贿”之名罢免宰相房琯。杜甫按照拾遗的职务传统,不断向肃宗提出谏言,指出一国之相不能因为这么一点小指控就被免职。

众所周知,这个极不合理的罢免理由背后是唐肃宗对唐玄宗旧臣的忌惮。有人认为,杜甫并不谙其中深意,我个人却倾向于认为,杜甫处在肃宗朝堂,当知肃宗之意。

但是,一方面他与房琯本是“布衣之交”,更重要的是房琯确实并无大过,一朝宰相因政治斗争被轻言废立,这在杜甫看来,是即便要犯上也要直谏的事情。犯上直言的结果是,杜甫因房琯一事被夺职下狱,后因宰相张镐的建议获释。但在《奉谢口敕放三司推问状》中,杜甫仍然坚持为房琯说话。

我们常说,真正的勇士,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从以上的几件事情,足见杜甫就是这样一个铁骨铮铮、敢于直言的人,他的诗文是什么风格,他的人就是什么品德,他是一位真正诗行合一、知行合一的伟大诗人。

我们身边也有这样一位知行合一的校友,我也举三个例子来聊一聊这位榜样。读书群的群友们都知道,李子聿师兄虽然身在体制之内,但是一直是一位心系百姓、时刻关注弱势群体的人。

有几个事情让我记忆尤深,比如去年夏天的持续大雨导致师兄家乡安徽砀山的桃树、梨树被淹,师兄通过公众号发声,关注家乡果园抗涝排水的迫切需求,使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还有就是,师兄近年来坚持关注乡村治理,发表了多篇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文章,产生很大反响,引起了很多基层干部的共鸣。

最后我想说,从诗圣杜甫的一生我领悟到了一句话,作为今天发言的总结语:社会需要冷静的头脑,而非一味的歌功颂德,有时理性的批判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


08

杜甫:心中有爱时,刹那即永恒

年少不识杜子美,再读已然不惑身

周登高

(一)

“花径未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欢迎各位同学和家人来到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光照千古诗圣杜甫的故里——巩义。这首名句出自杜甫的《客至》,诗人写道: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这首诗是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在成都草堂所作。杜甫在题后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崔明府,明府是唐人对县令的称呼。也就是说,诗人在久经离乱,安居草堂后不久,时任县令前来看望。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

诗人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打开。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宴客的意思,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

当然,诗人接待过的人肯定不只有县令,还有其他人,如长期给予诗人资助者时任成都尹、剑南东西川节度使的严武、擅长画马的韦偃等。这么说,是表达对朋友的尊敬。从这首诗中,我们能感受到杜甫对朋友的真挚之情,不刻意,不怠慢,不拘俗礼,自然洒脱,但又让人感到亲切自然。

杜甫的朋友圈都有哪些人呢?我们听听他的《饮中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杜甫的朋友还有很多,我们学过的《江南逢李龟年》等。当然,最引人关注的是诗仙李白。李白是杜甫的忘年交,也是杜甫的偶像大哥。公元744年,他们人生中初次相遇,这一年,李白四十三岁,杜甫三十二岁,李白比杜甫早出生了一个时代。

“性豪业嗜酒”、“结交皆苍老”的杜甫,在李白面前也没有一味地低头称颂,自卑拘束。他们坐下来,聊了一会儿,李白又看了杜甫的几首诗,他们便通过验证成为好友了。后世人借用杜牧的诗评价:与君一相见,犹如故人归。

李白和杜甫白天相携游玩,晚上纵情饮酒,相谈甚欢。后来,再次相遇,便有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他们白天游玩,晚上大醉,共宿一室。同醉同眠,形影不离,这种友谊着实让人艳羡。

杜甫与李白共游成为佳话,其实他们都是当时真正的诗友加驴友,他像李白一样热爱自然。如被推为杜诗第一的《望岳》,以宏大而细微的视角,描绘了个人对秀丽山川的热爱。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无法控制的,我们听到了他在吟唱《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春雨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心中像春雨一样恩泽四方,造福社会的志向。这首诗被视为中国文学中具有抒情传统的经典文本。

(二)

在成都寓居期间,杜甫在经历流离失所的战乱后,度过了一段安适悠闲的一段时光。“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是他当时生活的现实画面。通过诗圣的一首首诗歌,我们能窥到杜甫的感情世界是丰富、细腻、沉稳、真诚的。

杜甫热爱家庭,这种情是真挚有力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曾经经历的,刻骨铭心的,是实实在在的。杜甫对儿子的爱是严厉的。杜甫晚年在夔州暂住,在儿子宗武生日时,曾写诗谆谆劝告儿子说:

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

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

要求儿子要用心学诗以继承家族传统。杜甫最快慰的也是,听儿子读书背诗。他在诗中写道“呼婢取酒壶,续儿诵文选”,躺在竹床上,手端酒杯,闭目听儿子背书,是作为父亲最快乐的事情。 当然诗人的笔下,还有纯美的爱情。我们欣赏一下《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创作于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他以妻子的角度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

那么月夜里,杜甫还经历了哪些事情?我们不得不说到千古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句诗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杜甫的几个弟弟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对家人的牵挂和担忧,通过这首诗表达得具体到位,成为经典。想到中原故乡,他在《送孟十二仓曹赴东京选》中写道:

君行别老亲,此去苦家贫。

藻镜留连客,江山憔悴人。 秋风楚竹冷,夜雪巩梅春。

朝夕高堂念,应宜彩服新。

在杜甫的感情世界不仅有远隔千里的家乡,而且还有近在咫尺的邻居。“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杜甫初到成都时得以邻居们的接济,才让他有了定居下来的想法,等在一起相熟了,交往便更丰富了起来。

他有一个邻居,两人经常一同饮酒,次年春天,杜甫被满眼繁花弄得心情缭乱,就去找他的酒道知音,“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没承想,邻居已经屋空人去,早外出寻酒去了。

在立春社日,杜甫也会受到邻翁邀请。他写到“叫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喊家眷将大瓶酒打开,咱们一醉方休。这酒从早上喝到了晚上,邻居还盛情不减,“高声索果栗,欲起时被肘。”不停地加着菜肴,几番起身都被拉着臂肘挽留,杜甫感慨:“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邻叟。”

(三)

当然,杜甫的感情世界不仅是儿女情长,而且还有对国家、民族、底层人民的感情,特别是其在困窘中,仍然保持着这种强烈的感情。能让我们感受到杜甫家国情怀的诗歌很多,他们记录了盛唐到晚唐坠落时代的悲凉,这也正是他的诗歌被称为“史诗”的缘故。

从《三吏》《三别》和《兵车行》中,我们能感受到诗圣对世界的热爱,对和平的渴望,对战争的控诉,我们热爱和平,我们珍惜和平。反对战争,不是我们懦弱,因为诗圣等先人们让我们知道了乱世对百姓是灾难,我们不希望历史的灾难重现。所以,我们一直反E-WU战争,我们不是支持某个政府,我们想要的是平民的安全和安宁。

我们能从诗圣的诗歌中也感受到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人格魅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从小我到大我,从小家到大家,已经超越了个人的特殊命运,反映的是人类的普遍命运。

这样一种推己及人的仁者情怀,非有大愿力、大情怀、大担当者不能发也。

所以,我们一直倡导善仁爱,我想这也是我们读书明理的最具体的要求。我们关注社会的每一起事件,我们同情每一个遭受不公平对待的人,我们对不正义的事情提出批评,这也是诗圣照耀千古的人格魅力的传承。

杜甫后半生,在困苦中始终没有放弃心中对世界的大爱,始终有着一团不灭的烈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他写下了《蚕谷行》,为我们描绘了理想的世界:

天下郡国向万城,

无有一城无甲兵!

焉得铸甲作农器,

一寸荒田牛得耕?

牛尽耕,蚕亦成。

不劳烈士泪滂沱,

男谷女丝行复歌。

全天下各地区千万座城池,没有一座没有甲胄兵器!怎么样才能把甲胄兵器铸作农具,让每寸土地都能够得到耕种呢?如果能这样,耕牛尽其用,蚕桑业有成;就再也不需要让战士们洒泪滂沱,那时全社会男耕女织,安居乐业,人们一边走,一边唱歌,是多么好啊!

(四)

杜甫创作诗歌3000多首,流传下来的有1400多首。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正是有着丰富的感情,用心感知所在的时代,记录所经历的事件,反映群众的疾苦,成就了伟大的诗圣。

何谓“圣”?关于做事为学等大成者之境界,中国早有“奴、徒、工、匠、师、家、圣”七重之说。

何谓“奴”?奴之本意是一只手抓住一个女子,就是被抓住的女人。奴有三个显著特点:其一是生长在敌对的环境中;其二是没有自由,只是主家的附属,既不能自主决定做什么,又不能占有自己的劳动成果。其三是没有思想,虽然生物学上是人,但只是“工具人”。

何谓“徒”?徒的本意是步行。周代盛行车战,车上的兵称“甲士”,车后跟着步行的兵叫“徒”,师徒是率领步兵的意思。随后词性进一步变化,其中一种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师徒”,师父和徒弟。为徒最关键的就是要“随”,不仅是身随,更主要的是心随。

何谓工?甲骨文字形中“工”、“巨”(矩)同字,是工匠的曲尺。从较早的金文中可以看出“工”字是一把刀具的样子,它的刃部呈弧形,本义是“工具”,引申为做工的人,再引申为“巧妙”、“细致”的意思。作为做事为学境界之一的“工”,就是指按规矩将事情做好。工的阶段是一个格物致知的过程。为工者,务必在于求精。在徒的阶段,学会了某种技能或方法,应用于实际时,一定要秉持精益求精的理念,把事做对,做好。不能潦草敷衍,不能奉行“差不多”主义。正是因为求精,事物才能办得“巧妙”和“细致”,才能实现对师傅的超越。

何谓匠?匠是会意字,从匚( fāng),盛放工具的筐器,从斤(斧)。工具筐里放着斧头等工具,表示从事木工。本义是木工,引申为对在某方面有特殊造诣的人的尊称。为匠者,在于“专”。匠有手艺,专于并精于某种技术。在自己专业领域内,匠是一种知道就能做到的状态,能够化梦想成为现实,这也是我们倡导的“大国工匠”精神。

何谓师?师的本义是军队。作为做事为学境界之一的师,不是现在一般意义上讲的老师,而是“大师”:掌握某个领域规律,见众所未见,并能将其所见传授给他人,为人所效仿。为师者,重于德。无德成不了师,充其量只是个技术高手而已。

何谓家?古代贵族死后一般建“庙”以便后世祭祀,平民百姓没有资格和能力建庙,往往是后廊下摆上豕(猪)用来祭拜,这就是“家”的由来。家是最小的社会单位,是眷属共同生活的场所,家庭成员由血缘关系而牢固地联系在一起,由共同的政治经济生活而深度绑定在一起。这是家的基本意思。由此家又引申为学术、艺术等流派。作为做事为学境界之一的家,就是指在某个领域开宗立派,有一套有别于他人的信念体系,并基于这样的体系,形成丰硕成果。为家之道,在于信。对理想的坚守和不懈追求,是成家的基础。

何谓圣?对的繁体字为聖。意思为:耳能听之,口能言之,身能行之而王天下!本义指通达事理,后称道德智能极高超的理想人物为圣人。诗圣一生忧国忧民不忧己,敢于为天下苍生代言,达到了读书人的最高境界。

(五)

我还想说说西政精神:“心系天下,自强不息,和衷共济,严谨求实。”付子堂校长解读:西政精神,首重“心系天下”。所谓“天下”者,不仅是八荒六合、四海九州,更是一种情怀、一种气质、一种境界、一种使命、一种梦想。

西政人,应当有大担当、大眼界、大格局。西政人心系天下,首当立心。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独善”,不是苟且、封闭,而是隐忍、磨砺与自我提升;“兼济”,不是施舍、炫耀,而是情怀、奉献与回馈社会。

西政精神与杜甫精神都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等元素,也都要求我们即使遇到困难挫折,始终心存向上向善的追求。

一切来看您的都是望岳。今天来到杜甫故里,我们共同探讨杜甫的人格魅力。杜甫作为世界文化名人,其精神品质历经千年,犹如巍峨耸立的嵩岳,让世人敬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我们既要对崇高品德的仰慕,更要对光明言行践行。爱社会,做好人,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保持推己及人的慈悲怜悯,对身外一切有爱,不冷酷,不冷漠,不冷血;

爱读书,读好书,我们读书的目的不仅在于“下笔如有神”,更不在于“千钟粟、车如簇”,更多的应当是“书,犹药也,可以医愚”,也是我们所说的“人胖多跑步,人丑多读书”,读书明理,坚持就好;

爱职业,办好案,法的精神是对人的关爱,不要违反天理人情机械错误适用法律。法律是理性的,不应该让有矛盾的当事人更加对立对抗,而是用规则引导他们回归平和,引导社会让规则来裁判,不以武力来解决;

爱岗位,做好事,心怀天下,立足本职,更要脚踏实地,不脱离个人的工作、家庭、责任去空谈阔论,不做徒有虚名没有实际意义的事情;

爱家人,育好儿,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切。我们要爱我们的孩子,他们可以是不完美的,但他们应当是善良的。我们要发自内心地去爱,培养健康健全的人格。传承读书学习习惯,更要传递传播关爱他人的品质,培养有责任有担当的孩子。

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诗圣精神,弘扬西政精神,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的人,做一个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人。


09

杜甫诗歌的内在张力及对我们的启示

年少不识杜子美,再读已然不惑身

李子聿

我能欣赏杜甫,是近几年才有的。杜甫没有渊明的朴实自然,没有太白的洒脱不羁,一生颠沛流离,惶惶如丧家之犬,先前并不曾真正走进我的内心。如今经历社会世事,有了一点人生阅历,渐渐感到杜诗的可贵,感到杜甫是一个真正的诗人。

人到中年,方知杜甫是真诗人。为时尚不算晚,或许更符合认知规律。顾随先生说:“如李、杜二人,差不多初读时喜李,及经历渐多则不喜李而喜杜。”正像父母语重心长的话,孩童时期无法理解,只有自己也做了父母,才深有体会。 闻一多先生感叹道:“禽族里再没有比凤凰善鸣的,诗国里也没有比杜甫更会唱的。”几千年来,中国只有一个杜甫。正因为有了杜甫,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为何杜甫与众不同?其中必定有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杜甫诗歌的内在张力

我不懂平仄格律,也不会写诗作赋,我把杜诗当成是经典的人文著述,这虽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诗歌的文字品格,但也让我更加注重其内在思想。杜诗中表现出的内在张力,有的是互补,更多的是相反或者矛盾,但都能比较顺畅地融合在一个人的诗歌,甚至一首诗歌之中,这只有杜甫做得到。

(一)继往与开来

在文学创作方面,对前代经典的熟练把握是新创作必备的基础,所谓批判的继承,其前提必然是对所批判的对象有深刻的了解。惟其如此,才能乘风破浪,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进。

杜甫生活的时代,许多人已有了鄙视齐梁诗人的心理,杜甫却从齐梁诗歌中吸收音律上的长处,师法齐梁而不落于齐梁,最终完成了集大成的诗业。

杜甫虽然对前人继承较多,但后世公认,杜甫是唐诗中的革命因子,他开创了一个诗歌的辉煌盛世。

(二)束缚与自由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人只有在认识必然性的基础上,才能有自由的活动。自由不是对必然的违反,而是在充分认识必然后,对必然和规律的灵活运用。

认识必然越多,熟练掌握规律越多,就越自由。只有首先认识必然王国,遵循必然王国的规则,才能真正达到自由。也就是说,认识并遵循必然王国,是达到自由王国的必然途径。创作也是如此。

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用杜甫自己的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就是自由。

杜甫作诗,很像是“戴着脚镣跳舞”。近体诗最讲求平仄、对仗和押韵。杜甫的律诗成就最大,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唐诗三百首》《唐诗别裁》都选了很多。李白的古体诗和绝句都很好,比律诗写得好。

闻一多先生有个比喻:“越是有魄力的作品,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做诗的才感觉到格律的束缚。”诗圣杜甫,对律诗的运用就已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了。

(三)沉郁与诙谐

沉郁顿挫,诙谐幽默,看似两个极端,在杜诗中融合得非常有默契。顾随:老杜在愁到过不去时开自己玩笑,在他的长篇古诗中总开自己个玩笑、一笑了之,无论多么可恨可悲的事皆然。

举几个比较诙谐的例子。

比如《丽人行》,前二十四句富丽华美,只在最后两句点题: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却是两句讽刺略带幽默的话。

又如《赠花卿》: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也是委婉的讽刺,和我们平常理解是不一样的。

再如《桃竹杖引赠章留后》:重为告曰:杖兮杖兮,尔之生也甚正直,慎勿见水涌跃学变化为龙!使我不得尔之扶持,灭迹于君山湖上之青峰。

还有《饮中八仙歌》: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四)坚贞与放浪

天分和能力高的人,心气必定也高,就会给人狂放的印象。狂者进取心强,敢于任事。狂者胸次,豪杰心态,恰恰就是圣贤的胚胎。在这一点上,王阳明与杜甫有相似之处。比较两人的少年经历,就可知有一定道理。

表面上看,杜甫总给人一本正经老夫子的模样,但他年轻时是心高气傲的,有时也不免放浪形骸。坚贞与放浪,看似相反,但杜甫可以做到完美融合。

比如《百忧集行》: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闻一多先生对这首诗有很好的解读,说便是游戏,一个人的地位也要站得超越一点,才不愧是杜甫。

《壮游》写得更鲜明: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鹙鸧(qiū cāng)。

俨然一副纨绔子弟的模样。这就是少年杜甫。人的性格一旦定型,终生难改。杜甫的坚贞恰恰从少年时期的放浪而来,他的敢于发声,敢于任事,都是源于对自我定位和认知的坚守。

(五)宏大与细节

王阳明是心学集大成者,杜甫则是诗歌集大成者。

王阳明是哲学家,但他心思缜密,观察入微,领兵打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可谓站的最高、看的最远。

杜甫的诗,写的并不都是鸿篇巨制、家国情怀。杜甫对于自然界优美的景物,也总能观察得体贴入微。

正因他把很多细节的真实写进诗歌,哪怕是一千多年过去了,我们再来读杜诗,也会感到诗中的场景就在眼前一般。比如:

《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后游》: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倦夜》: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六)悲观与乐观

杜甫的诗句,悲观中有乐观。顾随先生说:“欢喜中有凄凉,凄凉中有安慰。”可谓知杜甫者。

顾随、朱光潜先生都说过类似的话:以悲观的心态过乐观的生活。(顾随: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态过乐观之生活;朱光潜:以悲观的态度过乐观的生活,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学问。)

冯至在谈杜诗说,杜甫写他的时代和他自己的生活都是蘸满血泪,沉郁悲哀,但是读者读了他的诗,并不因而情绪低沉,反倒常常精神焕发,意气高昂。这是什么缘故呢?主要是他那百折不回的乐观精神在字里行间感染着读者。

杜诗中有纯粹明快的。

《绝句四首》之一: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前出塞九首》: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也有悲愤中隐含积极进取、乐观向上、斗志昂扬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也是一种倔强的个性。

(七)出世与入世

李白的性格中,出世是基础;杜甫的性格中,入世是基础。

闻一多先生这样比较:杜甫和李白的秉性根本不同:李白的出世,是属于天性的,出世的根性深藏在他骨子里,出世的风神披露在他容貌上;杜甫的出世是环境机会造成的念头,是一时的愤慨。

中国的读书人历来信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虽然实际上都做不到,但口号一直在喊。杜甫呢?一辈子都没有遇到“达”的时候,不论是科举,还是为官,还是经营自己的人生。杜甫一生都在穷困潦倒之中度过,但杜甫却在穷困潦倒之中做到了心忧天下,其实也是一种兼济天下——“穷”亦能兼济天下。

杜甫以其壮美无比的诗歌,温暖着一代代中国人。古往今来有多少帝王将相,随便找出一个人来,事功也比杜甫高,但诉诸历史长河,他们早成过眼云烟,杜甫依然活在人民心中。如果杜甫也做了将相,世间无非多了个“禄蠹”;杜甫用一生的穷苦,换来了世间独一无二的“诗圣”。受益的是后来人。

一个人什么时候最需要杜甫?少年得志?春风得意?恐怕都不是。正像有人说的,只有当他认真生活,在现实中真正意识到自己责任的时候,最需要杜甫。杜甫总是给经历过沧桑的人,提供最强大的精神呵护和道义支持,让面临绝望的人反抗绝望。

后世把杜甫称为“诗圣”,一个普通人却被冠以“圣”的名号,就是因为他能把人的生命从现实的历练中托举起来。

(八)理想与现实

杜甫被视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但真正的现实主义者,无不同时也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

罗曼罗兰有句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晚年,穷困潦倒,生活没有着落,甚至长期寄居在江中的小船上。就是这样一种生活状态,他仍然没有失去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自己理想的执着。

(九)赞扬与批判

杜甫当然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但杜甫的爱国,绝不是某些人解读《石壕吏》那样,纯粹站在国家的角度。杜甫的爱国,首先是热爱人民,正因对人民的热爱,杜甫痛恨叛乱,希望国家能够恢复统一,有了安定的政治局面,老百姓的日子才有保障。这是杜甫爱国的基本逻辑。

杜甫写了大量批判现实的诗句。他诗歌的矛头所向,直指最高统治者,并发出了灵魂追问:是谁造成了国破家亡、社会动荡的局面?难道不是那些当权者应当负有更大的责任吗?

杜甫将无情的批判指向权贵,将最温暖的情话给了百姓。杜甫敢于谴责统治者的腐朽奢靡,明确指出社会问题,他正是因为批判现实,才成为真正的爱国诗人。

杜甫当然渴望做官,“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他为的是获得一个平台,造福百姓。他并不乞求官职。安史之乱,他好不容易才逃命跟上肃宗,算是终于站对了位置,但房琯兵败,他拼力相救,陷入唐玄宗与唐肃宗的矛盾对立中。

愤怒出诗人。想想四五运动天安门诗抄、疫情期间的民间诗歌等,人们的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不能通过正常渠道发泄时,诗歌的威力就显现出来。

“三吏”“三别”。堪称唐代社会的真实写照。

《垂老别》: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新安吏》: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石壕吏》: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最终导致这样一种局面,杜甫的诗,统治者是不喜欢的,杜甫在唐代的地位并不很高,以致连人民领袖也不咋喜欢,但是,人民喜欢。

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杜甫的诗句应该倒过来:寂寞身后事,千秋万岁名。

(十)正史与野史

鲁迅先生倡导人们多读一些野史。我意,区分正史与野史的关键,不在于内容真假,不在于撰写史书的主体,而在于描写的主要人物是帝王将相,还是寻常百姓。野史,关于“野人”的历史。

中国文人历来关注的对象都是帝王将相,官修史书作为正史,固然掺杂了太多人为的篡改,但即便是许多的民间著作,也多是帝王将相的传说,充满了夸诞和捏造,还有很多附会。也就是说,不论是正史,还是所谓的一些野史,关注对象从来没有蝼蚁一般的寻常人。

杜甫的诗歌中,当然有帝王将相,诸如诸葛亮、饮中八仙、刘备等,但更多的,却是像《石壕吏》中的老翁、老妇,黄四娘,自己妻儿,这样的普通人,有很多连名字也没有。

梁启超:“真事愈写得详,真情越发得透。”中国的叙事诗不多,杜甫的叙事诗很多。

或许,杜甫试图在官修历史书之外,探索另一种书写历史的可能性。杜甫的诗,诗史,比正史更真实,比野史更准确,因为不是道听途说,而是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

杜甫诗歌的内在张力当然不止这些,比如动与静。杜甫一生居无定所,生活动荡不安,但杜甫的内心却是常常娴静安定的,否则又怎能写出那么多传世之作呢?

二、对当下创作的启示

这几日读张思之老先生的辩护词,很受震撼。谁说辩护词就只能千篇一律呢?我们多数人都要与文字打交道,且不论写自己喜欢的文章,就是窝在机关写材料,或者写起诉书、判决书,甚至是合同书,都必须对文字有一定的敏感性。

杜甫对于诗歌的执着与努力,以及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就,对我们的启示有很多,重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其一,文字要有力。

只有力的剩余,才是力的证明。顾随:诗之好,在于有力。老杜诗中有力量,乃是生之力。老杜诗中有色彩,乃是生之色彩。是生命力之放射。

《戏为六绝句 其一》: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 其二》: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观公孙大娘底子舞剑器行》:天地为之久低昂。

其二,文字要有真。

天地间的绝好文章,归结到一个真字。情感真,文字真,内心真。

在盛唐转入安史之乱的那个时代,杜甫注定是不被重视的那个人。他把自己对家国人生的感受,用诗歌表达出来。他的诗歌首先是真诚的,是真诚地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

单这一点,就具备了可流传文字最基本的品质,就是真话,说的是事实。在这八股风气登峰造极的时代,许多的文字花里胡哨,华而不实,我们就越发感到言之有物的真诚文字的可贵来。

其三,文字要有情。

梁启超做过名为《情圣杜甫》的演讲,认为杜甫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他表情的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最深处,能将他全部完全反映不走样子,能像电气一般一振一荡地打到别人的心弦上。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叫他“情圣”。

洪业这样解读:所谓诗圣,应指一个至人有至文以发表其至情。真有至情的才算是圣人。真能表露至情的才是至文。一往情深而不愆于义才算是至情。情义洽合无间就是至情,也是至义。情中的要素是“为他”。义中的要素是“克己”。这都符合杜甫的为人。

我也写过一篇文字,提出我所钟爱的文字,就是“以血、以力、以情”。以血书写者,与作者的人生遭际有关,若无此等遭遇经历则写不出。以力书写者,与个人的才干气力有关,若无相当才干气力则写不出。以情书写者,与人之性情有关,若无此真性情则写不出。普通人,皆有七情六欲。言为心声。欲从事于文章,可在抒发真感情上用心、留意,则言之有物,不致无病呻吟。

杜甫经历的丧乱太多了,看到的都是普通百姓的血泪生活,他的才气又极高,文字有力量,他的感情又十分丰沛,他的诗歌很符合“以血、以力、以情”的文字标准,千百年来这样的人极少,难怪会成为“诗圣”了。

其四,文字要有根。

要扎根泥土,要植根于人民之中。无根之水,无本之木,不会长久。杜诗有源头活水,所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冯至说:杜甫亲身遭受时代的剧变和个人的不幸,逐渐超越了他出身阶级的局限,越来越多地接近人民,体会到人民生活的甘苦,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愿望和人民的思想、感情与愿望趋于一致了。

一千多年的杜诗流传,也形成了某些带有规律性的传播现象。当国家遭遇内忧外患的时代,当普通百姓陷入水深火热泥潭的时代,当正当言论受到严格管控的时代,当说真话不再作为社会共识而被提倡的时代,当发现、正视、提出和解决问题不被欢迎的时代,在所有这样的一些时代中,杜诗总会以它异乎寻常的生命力在最广大人民的心中复活。

最后,借用两部经典杜甫传记的话,作为本次发言的结语。

谁的诗歌里有人民的声音,谁的生活便会受到冻馁的威胁。

——冯至《杜甫传》

他是孝子,是慈父,是慷慨的兄长,是忠诚的丈夫,是可信的朋友,是守职的官员,是心系家邦的国民。他不但秉性善良,而且心存智慧。他对文学和历史有着深入的研习,得以理解人类本性的力量和脆弱,领会政治的正大光明与肮脏龌蹉。他所观察到的八世纪大唐帝国的某些情形仍然存在于现代中国;而且,也存在于其他的国度。

——洪业《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年少不识杜子美,再读已然不惑身

当当网有售


来源:西南政法大学官微

标签: 勇士大名单基本确定13人

上一条:中超-申花1-1绝平海港(中超最新积分榜:黑马绝杀守住前3 国安稳居小组第1 深圳逆转升第8)


下一条:热火战胜湖人(106比93扑灭热火 时隔十年湖人NBA再夺冠)

热门点击
视频精选